NG体育:论文范文(优秀9篇)

发布于:2024-03-03 14:21:3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方式和途径多元化,毕业学生越来越多,毕业论文同时也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论文范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关键词:体育期刊论文;网络文献;文献引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66-04

由于通过网络信息具有快捷、便利、阅读面广、成本低廉等特点,其已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和团体、媒体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它也已成为民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通过网络获得学术信息已经成为继期刊、图书之后的第三渠道。程宁将网络文献定义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和储存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总和”。[1]刘建伟等则进一步将网络文献解释为“以电子形式储存在光、磁等载体上,以节点为中心,通过通信技术,在因特网上传递,并能在网络终端得以再现的文献信息单元或文献信息集合”。[2]邓宏炎等根据因特网上文献的形态将网络文献分为: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网络广播、网络电视5类。他们还指出,如果根据传统的文献分类法,网络文献还可以细分为16种形态,其中包括了网络学位论文、网络会议记录、网络专利文献等。此外,他们认为传统文献分类中没有的网络数据库以及电子公告等也应当归为网络文献。[3]

美国心理学会所制定的投稿指南中以举例方式对网络文献范围进行框定,包括:(1)通过网络的期刊论文,它包括经数字物件标识(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的论文,也包含了其他未经标识的论文,例如印刷中的论文,个人或机构准备发表的论文;(2)电子图书;(3)来自于数据库、机构或个人网站的学位论文;(4)包括学术会议投稿论文、墙报的摘要;(5)书目资料;(6)课程或讲座资料;(7)书评或论文的评注;(8)网络工具书,包括各类百科全书、网络辞典、手册,还包括了维基百科;(9)原始数据(含数据制作的图表);(10)电脑程序、软件;(11)灰色文献(gray literature),主要指学者、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独立研究机构等的信息;(12)报纸、影像或网络出版物;(13)无发表日期的论文;(14)来自网上论坛的信息。包括在新闻集团、网上论坛、网上讨论栏目等。[4]由此可见,网络文献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而许多未经审查的信息也包含在其中,因此这就要求学者在引用时需要认真加以甄别。

而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中“网络文献”这一新形式的引文类型赫然出现在参考文献中。近年来,体育领域学术期刊也和其他领域一样,所发表的论文中网络文献的引用率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引用规范性、可靠性、可检索性等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出来。为此,本文对被CSSCI检索的体育期刊近10年网络文献的引用情况进行计量学统计,就网络文献的引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我国主要体育期刊论文中网络文献的引用状况

(一)检索对象及方法

检索对象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1―2010年间收录的10本CSSCI体育类期刊(不含扩展版)的论文。

检索方法为:首先输入杂志名称,将检索时间限定为2001―2010年,检索这一时段收录的论文;然后将检索项指定为“参考文献”,在检索词内组合输入“http”“www”等关键词,检索出所有论文后对论文逐一浏览,剔除不属于学术论文类的文章,如投稿须知、编辑部通知、会议消息、领导讲话等;最后统计每一年度各期刊引用网络文献的论文数、各论文引用网络文献的数量、中英文网站的区分,以及引用个人博客文献的论文数量。其中标注在论文脚注中的网络文献也纳入了统计范围。部分论文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不规范,因此使用本研究的检索方法有可能未被检索到,但是本文统计数据可以大致反映2001―2010年我国主要体育期刊中网络文献引用概况。

(二)CSSCI检索体育期刊论文网络文献引用情况

从CNKI收录的情况来看,2001―2010年被CSSCI检索体育期刊共刊载25891篇论文,其中有2317篇论文中引用网络文献,总引用文献量为4768条。尽管这10年各期刊总量变化不大,但是引用网络文献论文逐年增加,至2010年已达到441篇,相当于2001年31.5倍。近几年引用网络文献论文数量的增加幅度有所趋缓,但仍然呈上升趋势。单篇论文引用网络文献的数量平均为2.06条,从10年间变化看,2001―2006年,除2003年单篇论文引用网络文献的数量超过2条,其余均低于2条;2007年后单篇论文引用网络文献的数量均超过2条,整体显示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引用文献的题名、网址等判断,文献引自于英文网站的约占21%。一般涉及国外的研究论文中网络文献引用量明显增加,发表于《体育学刊》的《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一文引用网络文献多达19条,所有参考文献均来自于网络,其中14条来自于英文网站。这说明网络已成为我国研究者获取国外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在获取国外近期举行的大型赛事、体育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时对网络的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体育机构组织十分注重网站建设和信息更新,将网络视为重要信息平台。

(三)网络文献引用的学科特征

网络文献的引用呈现明显的学科特点:社会科学类研究论文中网络文献的引用率明显高于自然科学类,而且社会科学类论文的单篇引用数量也高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类研究中较少引用网络文献可能与获取文献的渠道较多有关,尤其是国外自然科学类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获得。例如通过医学检索等检索机构就可以获得许多所需文献的全文,此外,许多综合性高校订阅的国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类数据库较全,通过校内网络就可以获得论文全文。尽管这些文献的获得渠道是通过网络,但是这部分文献是来自于学术期刊的电子版,明确标注了的时间、卷号以及页数,因此按照惯例在列入论文参考文献时一般按照纸质版期刊处理,而不是提供网络链接归为网络文献。同时,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通常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文献的认可程度较低,尤其是较少引用未经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影响网络文献引用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类研究涉及的信息面较广,而许多信息从网站获取比传统的文献渠道更为快捷,并且目前网络已成为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社会科学类研究的论文中引用网络文献较多。

(四)体育期刊论文引用网络文献的来源

一是政府网站。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网站作为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随着我国政府推进信息公开工作,政府网站已成为信息的主要途径。各种文件公报、政策法规、统计数据、领导讲话、新闻等等都通过网站,政府网站已经成为比较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来源,包括与体育相关的信息在内。

二是世界性、区域性机构组织的官方网站。从引用的网络文献看主要来自于体育领域的各类机构组织网站,例如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亚洲田联等世界级、大洲体育协会组织,还包括国内单项协会的网站。这些网站和政府部门网站一样,其的信息权威性较强,有较高的可信度。体育领域之外的组织机构,如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中华慈善总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等也是部分研究者访问的网站。

三是大型赛事或学术活动等临时性网站。大到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等世界级比赛,小到国内某一地区的体育比赛,都会通过网站各类与比赛有关的信息。同时,举行与体育相关的学术交流等活动时网络平台也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信息途径。

四是综合性网站或媒体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等综合性网站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网站的信息也常被引用。这类网站的新闻、领导讲话等成为主要的引用内容。

五是教育机构网站。国内外高校均建立有各自网站,这些网站提供涉及学校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学校管理等内容。国内外许多中小学也设有各自的网站,虽然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如大学丰富,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获得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

六是其他网站。除以上网站外,各类数据库、文库、知名运动员的个人网站、学者的博客等形形的网站提供的信息包括体育信息都成为研究者引用的对象。但是这部分网站在引用中所占的比率较小。

二、体育期刊中网络文献引用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纸质版文献是公开出版发行的,可在较大范围内传播,通常具有半永久性保存的特点,因此通常在可检索性上不存在问题。但是网络文献是以电子形式储存的,尽管在网络上可以供许多人浏览,但是其信息源通常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人们只能通过特定的网址才能获得特定的信息,一旦出现数据保存的问题或者其他影响信息公开的问题,就使得读者无法再次获得。再者,以电子形式储存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如果缺乏必要的维护,也很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因此从文献所应具备可检索性这点看网络文献就存在一定缺陷。Spinellis[5]曾从ACM(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和IEEE数据库1995―1999年收录的论文中抽取4375条引用自网络的文献,进行再链接实验。结果表明,2000年已有28%网页无法访问,而4年后这一比率上升至40%―50%。段宇锋等[6]将网络信息内容变化、消逝现象称为“linkrot”,在对1995―2008年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报》论文引用网络文献进行再检索时发现,1997年至今已有48.29%网络信息无法访问,其中还不包括网页可以访问但是内容已经改变的情况。

(一)我国体育期刊引用网络文献可再检索率的下降

根据10种体育期刊2001―2010年引用网络文献记载,访问参考文献中书写的网址,确认其链接状况。具体确认范围为:2001和2002年引用的全部网络文献,对2003―2010年引用的网络文献每年度随机抽取50条,合计确认476条网络文献。本研究确认是否可再次检索仅根据论文中网络文献中所提供的链接网址进行确认,凡是不能追溯到该文献的均认定为不可再检索。部分文献使用其他网络检索工具根据文献题名可以检索到的仍认定为“不可再检索”。随着时间推移,网络文献的可再检索率逐渐下降,两年以后就下降到50%以下,而10年前的网络文献几乎已经无法再现。

(二)体育期刊网络文献不可再检索的原因分析

首先,网站已不存在。网站消失是导致无法访问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站消失的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由于部分网站本身就是临时性网站,例如大型赛事的网站,一般赛事结束后常常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使用,即便维持(例如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也会大幅度改动原来的内容;而一些小规模的体育赛事或学术活动网站则维持时间更短。

其次,时效性问题。在体育期刊论文中引用的网络文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机构、世界性组织、知名网站等,这些网站本身的运营较稳定,但是会定期更新信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讲话类保存时间可能较短,而数据类、资料类信息保存时间则较长。因此,当使用原有的文献链接再次访问时常常只能显示网站主页,却无法链接引用原文。

再次,网址录入错误。通常作者会将所引用网络文献的网址复制后列入参考文献,理应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是从录入的网址来看确实存在录入错误。有些可能是在反复修改稿件以及编辑排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增加了空格。然而有些录入错误,如网址的字母、标点、符号、数字的书写错误更可能发生于论文作者在编写参考文献时。

最后,文献链接网址的书写过于简单。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在描述网络文献的链接时只写网站名,而不提供详细链接,例如:http:///。面对这类网站,尤其是不具备站内搜索功能的网站,读者要想找到特定的文献简直如同大海捞针。有些网站对过去的资料文献保存时间较长,例如新浪网北京奥运会的专题部分至今仍然保存,从中可以检索大量信息。但是有作者在书写文献链接时仅标明了该专题的首页,因而无法寻找到该作者引用的文献。

(三)体育期刊网络文献引用中潜在的学术道德风险

网络的各类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而虚构事实、虚假信息的现象屡有发生。从我国体育期刊所引用网络文献的来源看,多数来自于管理较规范的网站,尤其是政府部门以及较有影响力及权威性组织机构的网站通常都会严格审查的信息和数据,因此其真实性及可靠性方面的问题较小。在对网络文献进一步分类分析时发现,共有74篇文献引自于个人博客,还有部分网络文献来自于民间的小型商业性网站,这些博客或网站的信息大多未经过严格的审查,属于文责自负,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可能存在问题。应注意的是,在网络文献的大量引用的背景下潜在的学术道德风险也随之发生。这类风险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抄袭和侵权行为的发生。现在抄袭检索软件只能检索投稿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发表于正式期刊上的论文,而大量于网络的非正式发表文章却不在其检索之列,这样就使得抄袭行为更难发现。二是由于网络文献的可检索性较低,从而对引用的文献无法验证,因此有可能出现根据论文需要任意篡改引用文献的原意,甚至杜撰文献等现象。

三、规范体育期刊网络文献的对策

(一)扭转研究者对参考文献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妥这一普遍现象

对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学术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研究者把参考文献看作是论文的附属部分,即便不正确也不会影响论文质量,因而不重视对参考文献的确认和格式书写;也有人认为文献著录格式是杂志编辑的工作,作者只负责把论文正文写好即可,从而导致论文后参考文献在准确性、规范性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Panduranga等[7]随机抽取89篇发表于Journal of Cytology的论文,对其参考文献进行核实分析,发现约15.7%的论文参考文献存在作者姓名、杂志名称、引用文章页数等录入错误。为呼吁研究者重视参考文献,曾任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的英国著名学者Martin Joseph Roath有过一句名言:“先生,常确认一下您的参考文献吧,您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8]Taylor[9]将参考文献的作用归纳为4点:(1)通过引用具有权威性的文章或研究成果支持自己的观点;(2)在不影响正文主流的前提下进一步引申与前人相同或不同的论点;(3)为验证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和质量提供详细线索;(4)引导读者通过参考文献查阅详情而减少文章篇幅。为此,作者应当以高度的责任心选择引用、准确描述每一条参考文献,不能将其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此外,由于参考文献是反映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重要背景材料,甚至是立论的根据,因此,从学术道德规范的角度看也有必要重视参考文献引用的准确性,以备编辑和读者核实。

(二)加强对网络文献引用的著录格式的规范化

通常网络文献的著录格式包括:电子文献的责任者、题名、文献出处和详细链接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以及作者访问日期。近年来我国各体育期刊对网络文献的著录格式要求越来越严格,但是仍然可以发现部分网络文献的著录格式不太规范,存在各类问题。因此需要编辑人员严格把关,在对稿件进行格式审查时凡是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内容存在严重问题者应要求作者修订后重新投稿。尤其是应当明确要求作者投稿时必须明确标注文献责任者以及文献题名,以备通过其他检索工具查验。建议在投稿指南中对网络文献的著录格式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或者以示例的方式引导投稿者规范文献格式。

(三)加强对网络文献引用准确性的审核

由于网络文献具有可检索性较低的特征,需要加强对网络文献引用准确性的审核,以杜绝“虚构引用”现象的发生。在文献著录格式方面应当逐渐改变参考文献与正文不相对应的现象,清晰标注正文中引用内容的出处。这一做法不仅是对被引用者的尊重,也为确认引用文献提供了方便,有利于编辑人员及评审人员确认。考虑到网络文献可检索性较低的特点,应当要求投稿者提供所引用网络文献的网页快照,并标明所引用网络文献的具置。这样既可以方便阅稿人审核,又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虚构引用”和“引用不真实”现象。

(四)规范网络文献的引用

有关网络学术资源的认可被称为是“政府没规定,学者没共识”问题[10],是否应当限定网络文献的引用范围,是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的话题。从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可弥补国外信息渠道不足以及学术自由的角度看,不应过度限制网络文献的引用范围;从学术道德风险以及文献的真实性等问题看又有必要对可引用网络文献适当加以限制。从国外体育领域期刊的投稿指南看,几乎均未对网络文献的引用加以明确的限制。如上所述,美国心理学会指定的网络资源范围达到14类。通常,在国外网络文献引用的判断基准主要由学者自己掌握,国外学者大多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引用不当会影响自己的学术声誉,因此对引用文献的选择一般都会比较谨慎。但是,目前我国体育领域投稿作者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作者自律意识较差,如果对网络文献引用采用放任的态度,凡是网络的信息均可作为参考文献,不仅有较大的学术道德风险,而且将有损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降低论文的学术水平。因此学界有必要对体育期刊网络文献的引用范围展开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制定引用标准,进一步规范网络文献的引用。

参考文献:

[1]程宁。对参考文献引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9).

[2]刘建伟,束春德,栾淑莉等。参考引用网络文献的调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1).

[3]邓宏炎,叶娟丽。网络参考文献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APA Style Guide to Electronic References[EB/OL].http://www.msvu.ca/site/media/msvu/APAelectronic.pdf,2011-12-01.

[5]Spinellis D.The decay and failure of web referen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1).

[6]段宇锋,赵燕芳,刘璇等。对学术文献引用网络信息的反思[J].图书情报工作,2010(8).

[7]Panduranga C,Kirtilaxmi K.Accuracy of references in Journal of Cytology[J].J Cytol,2011(4).

[8]Hare D.The importance of references to a peer reviewed article[J].Can Vet J,2004(10).

[9]McD Taylor D .The appropriate use of references in a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J].Emerg Med (Fremantle),2002(2).

1、论文题目: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内容提要: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3、摘要及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

4、论文正文:

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

5、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标题:

单位:

电话:

基金项目:

关键词:

>> “朗润格政”论坛:中国未来五年的增长与改革暨《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新书 “重述神话”中国卷新书《人间》在京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 中国与去年持平 机械工业社2014年度新书会暨“技术创新引领变革”高峰论坛举办 博鳌论坛再显中国“大国担当”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专家论坛成果 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2014年多部新书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30年论坛暨评选活动 Tradegood中国市场会暨供应链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①②》新书 中国国情报告:“十二五”开局国情十大新认识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3)》新书会在京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新书会在京举办 学习中国论坛 中国水处理及水家电高峰论坛暨净水器国家标准审定 2011中国食品包装论坛会在京召开 2017中国汽车论坛日程安排正式 《于若木与中国营养促进文集》会暨营养促进高层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2016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年度会暨高端论坛在蓉隆重举行 在中国,读懂中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朗润格政”论坛:中国未来五年的增长与改革暨《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新书 “朗润格政”论坛:中国未来五年的增长与改革暨《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新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武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朗润格政”论坛上发言

1994年,林毅夫、易纲、海闻和张维迎等“六君子”在未名湖畔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立志打造一个在教学、科研和智库三个方面齐头并进的一流的学术机构。20年之后,这个坐落在皇家园林朗润园的机构已经更名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教学、科研和智库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同一般的成绩。根据201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排名,国发院的影响力在全国智库中排名第二,在高校智库中排名第一。

日前,主题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增长与改革”的新一期“朗润格政”论坛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蒋蕾、《北大国情报告》项目负责人及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北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北大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信主任刘国恩等各界人士出席论坛。

1859年11月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观点,在普遍相信上帝造物的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知识界与教会、知识界与民众以及知识界内部的激烈争论。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由来》,更进1步将人类本身纳入进化之列。书中,在历数了人类的罪恶之后,他颇有几分激动地写到:“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要我在猿猴类祖先和野蛮人祖先之间作1抉择的话,我宁愿认猿猴,而不愿认野蛮人。”这种态度使得进化论被广泛地讥讽为“猴子理论”而失去了大多数民众的同情,同时,其正面地与《圣经》针锋相对的姿态也导致了教会更加激烈的反对与压制。

不过,自从第2本书的出版,进化论只用了1代人的时间,便在知识界中取代了教会维持近两千年的观点。原因之1,是经过《物种起源》发表几10年以来的理性思索,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理论符合逻辑,且具有绝大多数真理的特点—简单明了;原因之2,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这本书中,全面地阐述了“性选择”这1概念,使进化论显得10分完整。当时看来,它可以解释1切现象,这令习惯于以培根的归纳法进行研究和思考的英国人10分信服和欣慰。公开持肯定态度者日渐增多,大多数人虽然同意进化论的观点,但或是因为当初“站错了队”、或是摄于教会的而保持缄默。可想而知,这种内心带有倾向性的“弃权票”,丝毫没有阻碍进化论在学术界迅速建立其优势地位。

随着民智的开启和教会势力的式微,进化论以其它任何1个学说都无法企及的广度和速度,在大众中普及开来。似乎每个人都是进化论的支持者,这足以说明这个理论的简单明了,用它来解释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时10分贴切。同时这个理论对传统的上帝造物理念冲击甚大,且与人类自身有关,使得它与其它学术理论相比,受到普通大众更多的关注。这是进化论深入人心、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以至于《物种起源》发表整整100年后,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动物学、心理学教授朱里安·赫胥黎在总结了正统科学的态度后声称,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不再是1种理论,而是1个事实。”

基因的发现,使得科学家们对进化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许多达尔文要颇费1番口舌加以解释的现象,现在看来是那么的简单,简直是不言而喻。事情似乎是这样:达尔文作为1个天才,在150年前仅靠对生命现象仔细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当今充斥着最尖端科研设备的实验室的证实。1些科学家,因而自称“比达尔文还达尔文。”如果达尔文本人能活到今天,恐怕也会对将他的学说在基因的层面上做如下的概括而深表满意:

1。生命的意义在于基因传递,与此相比,生物体存活的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2。在生物体的1生中,其各种活动只有1个目的:将自己的基因最大化地遗传下去;

3。生物体的基因以1定的几率发生突变,造成结构和功能上发生1些细微的变化,这种“未经事先设计的变化”如果碰巧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其变异就会保留下来。否则,则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4。进化是1个循序渐进而又历时长久的过程,基因不断突变造成的细微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只要把握住“将自己的基因最大化地遗传下去”这1生命的真谛,就不难理解各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策略。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不必再将选择力量分为自然选择(对应个体的生存)和性选择(对应繁殖)。这其实是1枚硬币的两面。拿1群鹿来举例:为了逃避狮子的追捕。鹿能跑得很快、有很高的警惕性和敏锐的感官等等。至于公鹿为何每年要长出很大的鹿角,既浪费许多能量,又使自己行动不便且易于被猎食者发现,则是因为公鹿要以此为武器,在每年的繁殖季节与其它公鹿争斗以获取权。得不到权、自己的基因无法传递,那么跑得再快、藏得再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通过争斗选出1只最强壮的公鹿与整个鹿群中的母鹿,从而保证只有最好的基因才能得到遗传。同时,1只在1个繁殖季节中取得优胜的公鹿,在任务完成后,往往因“过度”而发生“跛足现象”,这使得这只种鹿在繁殖期后的第1次被追捕中成为牺牲品。如此便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1、增加了怀孕母鹿或小鹿的生存机会;

2、使某1只公鹿多年“连任”的情况成为不可能,从而保证其它公鹿的机会和整个鹿群基因的多样性。

虽然近年来生物学家们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了1些细节上的修正和补充,但其核心思想仍然“不容置疑”。就连教皇保罗2世,也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公众面前表达了对进化论的赞同之意。

其实,近百年来,1直不乏宗教界人士将进化论与《圣经》加以调和的努力。在这些人看来,造物之初,上帝仅用了A、C、T、G(分别代表基因编码中腺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4个基本成份)4个字母,写了封寄给自己的鸡毛信丢在地上,这封信的魔力便在于它能自我复制,这正是生命形式最基本的特征。随着信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在所难免的1些小错误的出现,生命便显现出其多样性来。就这样传呀传呀,直至世界的末日,再由上帝收回这封信各种版本的复印件,并对其中的优劣和善恶加以评判。

换1个角度看,这未必不是事实!

然而世事难料,且颇有几分滑稽。几乎就在曾是进化论最坚定的敌人表示妥协的同1时间,知识界内却有人吹响了反对和置疑的号角:

1、化石问题:

既然任何物种的进化都是从其原有物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那么在这1过程中会出现无数个过渡形式。比如,脖子不那么长的长颈鹿、骨骼结构不那么完美的猎豹等等。达尔文本人清楚地意识到这1点,并为当时找不到相应的化石证据而苦恼。在《人类的由来》中他这样写到:“如果找不到这样的证据,我的理论顷刻间便会土崩瓦解。不过我坚信,这样的化石证据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被找到。”

但是不幸,历经100多年,运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这种据推断数目1定10分庞大的过渡生物的化石,根本找不到。以至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地理学教授斯蒂芬·杰·古尔德在1977年这样写到:“出土的化石记录无法为这种进化过程的循序渐进性提供任何佐证。”由此,古尔德提出了“不规则进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5亿7千万年前的寒武纪之初,地球上充斥着单1的生命形式——蓝绿藻,由于另1种以蓝绿藻为食的生物大概是酵母菌的出现,为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可能。于是,在短短的1千万年之间,生命的形式以对数增长的模式迅速增加,很快达到S曲线的顶端并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这便是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不同于达尔文的循序渐进式的进化观点,古尔德认为,生物仅将2%的时间用于创造,其余98%的时间则仅用于守成。另外,古尔德另1个更为重要的思想是:当1个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之后,生物的进化就将终止。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正逐渐增多。

2、共生理论:

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来产生新物种,这1思想已经通过托马斯·刘易斯脍炙人口的小书《细胞生命的礼赞》而广为人知。然而,在这1领域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却是1位女性—马萨诸塞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林恩·马古利斯。她率先系统地提出了“连续内共生理论”,用以解释新物种的产生。例如,在原核生物界(如细菌),1个细菌吞噬另1个细菌,往往并不是简单的消化,而是与其基因发生整合,从而形成新物种。1个个头大、球形的细菌,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在吞噬1个细长形的、能够快速运动的细菌后,两者的基因可能发生整合,从而形成1个球形的、长着尾巴的既能移动,又有较强吞噬能力的新细菌。

该理论甫1出台,曾遭受广泛的置疑甚至嘲笑,但林恩·马古利斯用基因测序的方法证实:所有动物细胞内的呼吸器——线粒体——的基因,以及植物细胞内叶绿素的基因,均不同于其宿主的遗传物质,而是来源于细菌。这之后,“连续内共生理论”迅速得到承认并被写进了美国的高中教科书。

目前,仍有不少科学家倾向于把“不同生物通过共生产生新物种”这1途径限制于较低等生物范围之内。但是,多布然斯基做的1个果蝇实验,10分强有力地说明了,高等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改变,对于新物种的产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受控的实验中,果蝇群体在逐步升高的温度下繁殖,产生了遗传隔离的结果。两年之后,在高温下繁殖的种群不能再与在常温下繁殖的它们原来的兄弟种群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就像马和驴产生的后代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1样。经证实,其原因正是前者缺少正常果蝇所具有的1种细胞内共生菌。

与达尔文传统进化论不同,该理论认为新物种是原有生物通过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产生。在所有的“异端”中,林恩·马古利斯的理论已得到最确切的证实,因而对传统进化论产生的冲击也最大。转3、有向进化?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的“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的学说的本质区别,在于他坚持了进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混合—在变异水平呈偶然性,在选择方面呈必然性。因此,达尔文坚持认为进化的无方向性,使得进化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等生物的出现,它只能使生物更加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但是,对这种变异的偶然性也很是应该仔细推敲1番:

既便是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也承认:个别后天肢体伤残的人,会将这种伤残遗传给他的后代。更为人熟知的是,公鹿在争斗中如果鹿角受伤,第2年生出的新角往往也会长成去年受伤后的样子。最有说服力也颇有几分幽默的例子当数生活在南太平洋1个岛上的雀鸟了。这种雀鸟因为受到达尔文的喜爱而被后人命名为“达尔文雀”。然而正是这“达尔文雀”,现在给达尔文出了个不小的难题:这种鸟以岛上蒺藜的种子为食。有些蒺藜的种子过大,壳太厚,因为雀鸟的喙无法叩开它们而得以避免被食用的厄运。当岛上发生干旱时,正常大小供食用的蒺藜的种子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此时“达尔文雀”繁殖的后代,喙的长度要比其父母多出4%。这种差异,足以使这些雀鸟能够叩开其父母只能徒唤奈何的大1些的蒺藜的种子,而在荒年存活下来。

有意义的进化仅在1代中便发生了。这与达尔文的“需循序渐进、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概念大相径庭。这个极端例子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旋律是何等的奔放。它仅仅是进化论的1个例外?抑或它揭示了,生命之歌完全是另1个曲调?面对这样的奇迹,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奥妙与深邃。我们自以为无所不知或即将无所不知的浅薄心态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敬畏和谦卑。

伊恩·斯图尔特在谈到数学中的“无限”时曾这样说到:“让1只猴子坐在打字机前不停地敲击键子,它迟早会敲出1部莎士比亚的名著,1字不差。”然而现实中的猴子既便寿比南山,也不会有这样的成就。因为地球不过才50亿年的生命。如果相信“寒武纪大爆发”的学说,生命的进化只用了短短的1千万年时间。考虑到以下的事实,我们很难相信基因突变的无序性:如果让1只猴子坐在计算机有102个键子的键盘前,每秒钟敲1次键。那么它仅靠巧合打出自己的称谓“Monkey”,就需要35710年。如果这个单词是由10个字母组成——例如,BillClinton(这比遗传密码不知道要简单多少),令人大吃1惊:这只猴子的用时会超过地球寿命的700多倍,达38654亿年!

进化论者如今面临两难的抉择:

如果承认突变是有序的,是“经过事先设计的”,那么进化论最重要的支柱便会颓然倒塌,变得与拉马克的学说“本无2致”了;如果坚持突变是无序的,那么进化论者就要忍耐天文学家弗里德·霍利这样的嘲讽:如果通过机缘巧合可以创造出高1级的生命,那么龙卷风吹过废品收购站的时候就能组装出1架波音747。

从上述的各种诘难中可以看出,科字家们对传统进化论的置疑只集中在物种的起源方式,也就是前文对进化论概括的第3、4条上。而对于第1、2条的内容,则持完全赞同的态度。这也是反对者中的多数人反对归反对,却依然称自己为“进化论者”的原因。如此看来,我们不妨把目前的情况总结为以下3条: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生物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的起源;

2。但用此理论来解释新物种的产生,则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3。生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将自己基因最大化地遗传下去的这1原则,得到了当代科学界的再次以及更加深刻的认同;

看来,事情又变得复杂起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只能解释生物与所处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和新物种的产生,则是无能为力了。每当某1学科领域扑朔迷离之际,自称掌握了终极真理的人便会多起来。是的,在这1片学术江湖中,如今正是掌门人林立的时候。

但是,终极真理何曾真正曾经落入过人类的手中呢?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类似于做出1道脑筋急转弯的罢了。

科书。

目前,仍有不少科学家倾向于把“不同生物通过共生产生新物种”这1途径限制于较低等生物范围之内。但是,多布然斯基做的1个果蝇实验,10分强有力地说明了,高等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改变,对于新物种的产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受控的实验中,果蝇群体在逐步升高的温度下繁殖,产生了遗传隔离的结果。两年之后,在高温下繁殖的种群不能再与在常温下繁殖的它们原来的兄弟种群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就像马和驴产生的后代骡子不具备生育能力1样。经证实,其原因正是前者缺少正常果蝇所具有的1种细胞内共生菌。

与达尔文传统进化论不同,该理论认为新物种是原有生物通过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产生。在所有的“异端”中,林恩·马古利斯的理论已得到最确切的证实,因而对传统进化论产生的冲击也最大。

3、有向进化?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的“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的学说的本质区别,在于他坚持了进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混合—在变异水平呈偶然性,在选择方面呈必然性。因此,达尔文坚持认为进化的无方向性,使得进化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等生物的出现,它只能使生物更加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但是,对这种变异的偶然性也很是应该仔细推敲1番:

既便是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也承认:个别后天肢体伤残的人,会将这种伤残遗传给他的后代。更为人熟知的是,公鹿在争斗中如果鹿角受伤,第2年生出的新角往往也会长成去年受伤后的样子。最有说服力也颇有几分幽默的例子当数生活在南太平洋1个岛上的雀鸟了。这种雀鸟因为受到达尔文的喜爱而被后人命名为“达尔文雀”。然而正是这“达尔文雀”,现在给达尔文出了个不小的难题:这种鸟以岛上蒺藜的种子为食。有些蒺藜的种子过大,壳太厚,因为雀鸟的喙无法叩开它们而得以避免被食用的厄运。当岛上发生干旱时,正常大小供食用的蒺藜的种子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此时“达尔文雀”繁殖的后代人类与黑猩猩几乎“没区别”人类基因数约3。5万个测序任务将终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同时公布了对人类遗传基因解码定序的解读成果,人类基因图谱正式面世,其数目大约在3。5万个左右,比过去估计的数目少得多。

人类与黑猩猩几乎“没区别”

研究结果显示,500万年前才开始分源发展的人类和黑猩猩,“无论基因数、基因结构与功能、染色体与基因组构造、细胞种类与神经解剖学的关系,人类和黑猩猩都几乎毫无2致,不过,人类在皮质基因和喉部的发展过程中与黑猩猩有所不同,这也使人类的行为更为复杂。”这种几乎“没区别”的亲属关系,恐怕很难让人接受。

人类基因比老鼠多300个“人类的基因数目约只有果蝇的两倍多,也仅比老鼠多出300个,但其机能却比其他动物复杂。”因为,人类的基因是以命令人体制造特定蛋白质而行使其功能,人体基因极可能比其他生物掌握更多蛋白质的生成,同时,人体蛋白质的活动性也较其他生物活跃;另1方面,这也表明人类基因并不难操控。

基因是众多疾病的根源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3组基因和遗传性疾病高度相关:第1号染色体与阿兹海默症相关,第6号染色体与人类智能有关,而和人类性别有关的X染色体更是带有许多疾病基因,和数10种疾病有联系。人体中基因忽然发生突变,就可能让病变细胞以无法控制的方式增长和分裂,这就是人类疾病的原因。

有关专家表示,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正式公布意味着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将终结。接下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将倾尽全力揭示每1个未知基因的功能,而这1揭示过程的科研成果将直接产生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由此而产生的在基因研究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1、暴露的问题被掩盖了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下出

土了许多精巧的石器工具,鉴定后确认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完全打破了进化论里人类进化的体系。然而,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快被莫名其妙地“淡忘”了。当盛行的理论受到冲击时,人们总是不愿意怀疑自己的信仰,即便面对事实也要怀疑或者不愿理睬。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1批铁矛,美国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奉命去鉴定。她用了两种方法测定了铁矛的年代,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距今25万年。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科学界无法接受。1个欧洲学者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改成了人们愿意接受的年代。而麦金泰尔,这位在国际上有1定声望的教授,却从此失去了在相关领域里工作的1切机会。

已故的考古学家阿曼塔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他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发现了1个史前动物的颌骨,里面有1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发现是26万年前的武器,1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做任何调查的批判,阿曼塔的事业也从此被扼杀了。

这类故事还有不少。好象1些人总在维护着过去的东西,他们可以凭经验否定事实。少数人的权威言论,代替了公众的思考。权威们造成的科学舆论,成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框框,公众很难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无条件接受权威的观点--科学在这里成了1种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1些进化论学者开始反戈1击,他们根据事实对进化论谨慎地提出了疑问,自然毫无例外地招来了经验性的批判。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理论的困惑,永远吸引着每1个探求真理的人。

2、进化论的3大证据相继破灭进化论有3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的重演律,可是近年来的研究使得它们相继瓦解了。

比较解剖学,暴露了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循环论证。

科学上,如果1个理论的证明违背逻辑,这个理论就不能成立,但是人们对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却没有深纠,也是因为深纠起来,就没有证据可言了。例如用比较解剖学来论证进化,形象地说就是:“如果人是猿进化来的,人和猿就会有许多相近的特征;因为人和猿有许多近似之处,所以人就是猿进化来的。”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种循环论证毫无意义。这种似是而非的“证明”贯穿于进化论所有的证据之中。人云亦云,人们盲从地接受了它。

胚胎发育重演律,逻辑上不能立足,理论上禁不起推敲,事实上是1个观察错误。

19世纪,德国的海克尔提出了重演律学说,认为高等生物胚胎发育会重现该物种进化的过程。其实重演律本身就是假说,这个假设就成了进化论的重要证据:如果进化存在,胚胎发育的“重演现象”很象在反映进化的过程;因为有重演现象,进化就是存在的。这不但运用无意义的循环论证,而且掩盖了最关键的1点:谁也不明白“重演现象”和进化有什么关系,硬说成是因果关系。

其实,重演律是在生物学还很不发达的时候提出的假说,随着遗传学的出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基因的深入研究,重演论失去了理论依据。既然过去的基因已经突变成新基因了,怎么还重现过去的特征呢?就重演律本身,古生物学家古尔德也指出了该理论的致命缺陷,这些已是共识了。

现在,很多学者证明了重演律是1个观察错误。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Blechschmidt)所著的《人的生命之始》(TheBeginningsofHumanLife)1书中,以详尽的资料证明人的胎儿开始就都是人的结构,例如以前认为胎儿早期出现的象鱼1样的“鳃裂”,实际是胎儿脸上的皱褶,完全是人脸的结构,被硬说成“鳃裂”。胎儿在9毫米左右,身体下端的突起好象是尾巴,其实没有任何尾巴的结构特征,那是1条中空的神经管,它发育较快,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暂时向末端突出,很快就平复了。而且它是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就不是残迹器官。

对罕见的畸形病:毛孩和长尾巴的小孩,进化论认为那是人祖先的特征;要按这么推理,没有大脑的畸形更多,那人的祖先就没有大脑了?先天肢体残缺的、多长手指、脚趾的也常见,那么人的肢体就是从各种畸形进化来的?跳出进化论的思想框框1想,就会发现所谓的“返祖现象”只是畸形或缺陷而已,是基因畸变的反映,和人类祖先联系在1起毫无道理。

古生物学上,至今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进化中的过渡类型。如果进化存在,必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否则就进化就是谬论。

在逻辑上,过渡类型的化石也就成了进化论的3大证据之1。而事实上,这方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用,达尔文等人猜想20世纪会找到明确的证据,也就是当时用“猜想”作了证据--这又是极不严肃的。事实又是怎样呢?直到现在,发掘出的化石不计其数,禁得起推敲和鉴定的证据还没有1例。

在从猿到人的问题上,寻找过渡物种“类猿人”,早就列入了科学的“10大悬案”。数次宣布的人类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年发现的人和猿之间的过渡化石“嘉伯人”,是1块猿的头骨和相距40英尺的1根人的腿骨拼凑出来的,学术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却还在宣传。直到1984年“嘉伯人”才被新发现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但后来的鉴定中,露茜也被大部分学者否定了,科学家已经确定了露茜是1种绝种的猿,和人无关。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坚决拒绝任何鉴定。最初的“发现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1:太信仰进化论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证据。而教科书中,对始祖鸟和露茜还是不予更正,公众也就不知真相了。

假如进化存在,过渡类型化石就应该很容易找到,为什么没有呢?大家沿用达尔文的解释:化石记录不完全。深入1想: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随机的,为什么单单漏掉了过渡类型呢?《审判达尔文》1书的作者约翰逊(PhilipJohnson)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1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

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JayGould)和埃尔德里奇曾根据地质历史的事实,提出了1个“间断平衡”假说,来说明过渡类型形成化石机率较小,并但不能解释为什么过渡类型根本不存在,而且该假说的进化机制在基因水平上看,是绝对不可能的。

3、现代进化论在理论上的致命错误如果1个理论是正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能证实其真理性,而且不同方面的证明互为补充。相对论的证明和证明基因是DNA分子正是这样。而进化论却相反:各个学说之间有着根本的对立,分歧之大是绝无仅有的。

可能古尔德举的这个例子能很形象地揭示原因:“布林顿(D。G。Brinton)1890年的研究指出: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保留着幼年的特征;博克(L。Bolk)1926年的研究宣称: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的发育超越了白种人保留的幼年的特征。”为什么矛盾的论据会支持同样的观点呢?因为他们在为1种错误的信仰找根据,而不是根据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这里暴露的也正是进化论的问题。

再从1般的角度讲,如果1个理论在根本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与某些已被验证的定理矛盾,科学的严谨性是不能容忍它立足的。下面的几点致命问题,足以否定进化论了:

概率计算表明,生物进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绝对不可能的程度。现代进化论从基因水平解释进化,这是达尔文时代无法想象的。基因不发生根本的改变,1切表面的变化对进化都没有意义。也就是说,进化必须以基因进化为基础。现代进化论用基因随机突变假说解释进化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公式和模型普遍应用与生物学领域的今天,进化论者从来没有提出公式,计算基因突变机制实现进化的机率,因为任何1个合理的公式都会否定进化。

许多学者从概率上证明了现代进化论的错误,贝希(Behe,M。J。)的《达尔文的黑匣子》(Darwin`sBlackBox)1书,多处从生命结构的复杂精密性否定了进化的可能。这里提出1个宽松的公式,根据突变机率计算进化产生新物种的概率:

P=(M·C·L·B·S)N通俗地说,就是1个物种的某个体发生了突变(机率只有10-3),并且突变后的基因与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层次的产物上可以相容(宽松估计为10-2),而且在生存竞争中该个体能够存活,有繁殖的机会(10-1),而且突变恰好好有纵向进化的意义(这种情况至今还没有被发现,权且估计为10-3),而且突变基因在种群中不被丢失、稳定、扩大,1旦丢失就又得重来(宽松的估计为10-2);因为新物种的形成需要1系列新基因的出现,假设要10个(幂指数N=10,实际物种间绝对没有这么小的基因差异)那么进化出1个新物种的概率为:

P=(10-3×10-2×10-1×10-3×10-2)10=10-110。

按照1年繁殖10代,种群个体数为1000,相应的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极为宽松的计算也需要10106年。目前科学认为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只有1070个,宇宙年龄只有200亿(2×1010年),进化1个新物种的时间,是宇宙的年龄的自乘10亿次,足见进化是绝不可能的。

无数实践证明:品种的变化和新物种的产生是两回事。达尔文把1个物种内部的变化推广到所有生物物种的进化,比如狗可以培养出许多品种,那么猴子也能这样进化成人。这种推测本身就大有问题。实践的结果都在否定达尔文的这个猜想。育种专家都知道,1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

现代进化论对于进化的速度问题,理论和事实自相矛盾生物从低等到高等,在纵向上、整体上看,基因突变发生的速度越来越慢,突变个体的自然存活能力越来越低,那么进化速度就应该越来越慢;而进化论领域公认:在地质历史上,纵向上看,新生物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明显的加速进化趋势。

“进化时间表”掩盖了大量反面事例,化石展示了周期性灾变的历史。生物进化时间表是在化石资料很有限的情况下,为证明进化论而编成的,本身错误很多,如鸟类出现的时间是根据造假的始祖鸟来的。随着后来化石出土得越来越多,大量与进化论相背的事例不断出现,但是因为这些发现不可理解就给压制住了。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古生物学的全部发现,得到的结果足以否定进化论了。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MichaelA。Cremo&RichardThompson)的《考古学》(ForbiddenArcheolgy)1书,列举了500个确凿的与进化论相背的事例,那是几万、几10万、百万、几万甚至几亿年前的人类文明遗迹。

考古学家朱伊特(Y。Druet)在法国的1块石灰岩层中发现了1些不同型号的金属管,岩层的年龄是6500万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拉克西河岸的岩层中,在恐龙脚印化石旁边发现了12具人的脚印化石。同1地层中又发现了人的手指化石和1把铁锤,锤柄已经变成了煤,足见其年代的古老。锤头含有96。6%的铁,0。74%的硫,2。6%的氯,这是1种现在都不可能造出来的合金。最远可追溯到的28亿年前的几百个精巧的金属球,20亿年前的大型核反应堆,其结构也比今天还先进。许多学者猜测那个反应堆是外星人的遗迹,那么2万年前的古代神庙显然是地球人的建筑,它体现的天文学知识和冶金技术也超出了现代人;而发现的25万年前的铁制武器又展示出1个不太发达的人类文明,著名的美国Science杂志98年(282卷1453~1459)刊登了1系列考古发现:1。5万年前的人像,2。3万年前的人像、3万年前用猛犸象牙雕刻的马,9万年前带倒钩的矛。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文明从蒙昧时期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只用了5千年左右,这些间隔久远古迹的,不正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事实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也遵循着这样1条规律:“出生--发展--灭亡”。跳出进化论的框框,就会发现化石实际对进化论反戈1击。化石不是1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在西伯利压的冻土中,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的哺乳动物的遗骸。有的很完整,有的被扯碎和树干绞在1起。检测它们胃里的食物,发现了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毛茛草。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那里曾是温和地带的草原,极短时间内,发生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哈普古德(CharlesH。Hapgood)认为:极短的时间内,板块发生了几千英里的移动,把西伯利压带到了今天的位置。当然,还可能是其它大灾变的原因。哈普古德教授发现了费纳乌斯(OronteusFinaeus)在1532年根据史料绘制的世界地图,它显示了冰层以下的南极洲,当把它与现代测到的南极洲冰层以下的面貌叠在1起的时候,惊人地相似。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还发现了1513年皮瑞·雷斯(A。PiriReis)综合史料绘制的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地图及南极洲地图,精确到半个经度,这比在人类能够在海上确定位置早250年。显然,这是上1期人类文明的遗迹。而且,那个文明时期,南极洲没有冰雪覆盖。

4、人类忘记了过去至此,谁还要维护进化论的信仰呢?其实现在,很多理智的科学家也承认进化论是1个不能证明的信仰,没有新理论,只能用它,而反对它就会弄得身败名裂,这样引火烧身的例子也不少。许多科学家为进化论奋斗几10年,越研究越发现进化的飘渺,有人象牛顿、爱因斯坦1样,最终醒悟,去宗教中寻找答案。新西兰遗传学家但顿(MichaelDenton)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1书中坦白地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210世纪最大的谎言。”

印度已故1代伟大灵性宗师圣帕布帕德在《博伽梵歌原义》的导言中写道:“凡人有着4种缺陷:(1)肯定会犯错;(2)常为假象迷惑;(3)有欺骗的倾向;(4)受不完整的感官限制。有这4种缺陷的人,便不能够完整地传达遍存万有的知识。”进化论的始作俑者及其追随者们便是这4项缺陷的最好的写照。

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给人类文明造成的潜在的祸害,是触目惊心的:它让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恶视为欺骗,败坏精神寄托和道德制约;它告诉人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竞争中采取各种手段发展自己;让人们相信反传统、反潮流的畸变可能出现更进化的、更好的结果;它让人相信人是动物的后裔,让人相信人的本性来源于动物;西方心理学进1步发展认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质的本性,甚至是进化出来的最好的本性,为物欲横流和伦理的败坏从科学上解除了约束,这种宣传已经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这类败坏的因素渗透进现代常人社会的1切,潜在地推动了人类道德的滑坡。人们1心进化自己,1面放纵地发展着自己,1面在紧张的竞争和顾虑中生存,越来越自私,当自私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们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会上失去了安全感。短暂的享受和荣耀,换取着无可挽回的1切:道德滑坡、心理畸变、利欲膨胀、两极分化、怪病丛生、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发展、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惨列的战争等等。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人们失控发展私欲,造成了无可挽回的1切。如今恐怕到了必须破除进化论的迷信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正视那些被进化论掩盖了的真实的历史。无数辉煌的文明消失了,能看到的只是0星的残迹,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记得柏拉图时代留下的传说:发达的亚特兰帝斯文明葬身海底。迄今可见的史前人类文明,埃及的金字塔、玻利维亚的古城帝华纳科(Tiahuaracu)、秘鲁萨克塞华曼(Sacsayhuaman)城堡也许是杰出的代表了。这些巨石建筑体现了1个天文、建筑、冶金等技术超过现代人的文明。他们留下的遥远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地的传说,为什么在文明毁灭的原因上惊人的1致?今天的人们却忘记了古人的启示,甚至凭借进化论自居,认为古人愚昧。

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默默凝望着东方,那时的人,没有忘记给雕像刻上眼泪。

生--发展--灭亡”。跳出进化论的框框,就会发现化石实际对进化论反戈1击。化石不是1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市工人运动研究会召开四届三次理事会议,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xx年的主要工作,表彰一批优秀理论调研成果,这对推动我市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和工会工作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刚才,**同志代表市工运研究会理事会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市社科联主席**同志作了讲话,我都赞成,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工运理论研究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加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

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关系工会工作全局,是工会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必须要从党的事业和工会工作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是贯彻党的依靠方针、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必然选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根本方针,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坚定不移地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注重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人对党的依靠方针产生了模糊认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在理论上廓清认识,在这一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

加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保持工会工作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要求工会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完善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等等。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要求我们认真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和“工会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内涵。

加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是提高工会工作水平、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深入贯彻“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工作要求,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和模式,必须从理论上探索工会工作的内在规律。加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有利于促进我们在实践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我们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驾驭能力,更好地适应职责要求;有利于促进我们形成联系群众、服务职工,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良好风气。

二、要联系实践,突出重点,切实为解决职工群众现实困难提供理论依据

要认真研究赴外省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接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党交给工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计算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着入保门槛过高、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等制度缺陷和不合理性,特别是现行养老保险转移只转个人账户基金不转统筹基金的做法,容易引发养老保险统筹矛盾。各级工会要密切关注,积极配合市总做好这项工作,推动解决我市外出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要认真研究落实最低工资保障政策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最低工资制度是一种基本保障制度,维护和保障的是职工的收入分配权。各级工会工作者和广大从事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的同志要把落实最低工资保障政策作为当前的重点研究课题,深入开展调查,摸清全市最低工资制度落实的基本情况,找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

要认真研究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一线职工和工会工作者占一定人数问题,推动党的依靠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首先要在政治安排上保障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增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一线职工和工会工作者人数,是推进党的依靠方针在政治安排上贯彻落实的重要体现。今年是县市区人大、政协的换届年,各级工会要继续把增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一线职工和工会工作者人数作为重要课题,努力争取能有一定人数的一线职工和工会工作者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要认真研究企业工会建设问题,进一步增强企业工会活力。以企业工会为基础,是工会组织体制的显著特点。我们要抓住贯彻落实全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的有利时机,着眼于提高企业工会的组织能力、维权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强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工会组建、职工入会、维权机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的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企业工会工作的新路子,努力把企业工会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团结职工群众有机统一的工会组织。

三 、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努力推动工运理论政策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工运理论政策研究的政治性、原则性、探索性很强。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推进,以健全的理论研究工作机制为保障,不断提高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水平。

第一,要把握正确的研究工作原则。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加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要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工会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新探索。同时,必须坚持从市情、会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工会重点工作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为基层工会工作提供政策指导。

第二,要掌握科学的研究工作方法。在调研中我们必须要做到调查与研究相结合,不仅要有面的整体把握,还要有对点的深度解剖;不仅要有量的分析,还要有质的判断;不仅要重视单一事物的调查,还要重视事物的整体联系;必须要做到研究与运用相结合,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上升到规律性、理论性、政策性层面,不断推动重点工作创新、难点工作突破、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必须要做到工会内外研究资源相结合,整合好工会内部资源,充分调动各级工会干部从事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与党校、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党政机关理论政策研究部门的联系合作,不断提升工运理论政策研究的层次。

第三,要形成良好的研究工作机制。在领导机制上,各级工会要把加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各级工会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每年抽出时间亲自撰写几篇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或理论文章,带动工会领导机关形成勤于思考、乐于研究、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要进一步充实工运理论政策研究骨干队伍,为工运理论政策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工作者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考核激励机制上,要坚持每年检查考核理论政策研究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要把理论研究政策成果转化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建成后,预计2010年年调水量为110亿立方米,主要用来解决沿线20个大中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综合服务业的用水,分配分别为40%、38%和22%。这样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用水指标的分配总原则是:改善区域的缺水状况、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用水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各城市的人口数量差异大,基本状况和经济情况也不相同,各城市现有的生活、工业和综合服务业的用水情况不同,缺水程度也不同(如表所示)

二。问题的分析

2.1关于背景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且分布很不均匀,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占到全国的80%以上,而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许多学者调研提出要彻底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需采取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末正式动工,此举将极大化解北方城市的供水压力,在为工业服务业提供水资源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环境,它不仅可以长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其长远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更无法估量。

2.2问题一分析

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给出2010年每个城市的调水分配指标,使得各城市的总用水量情况尽量均衡,我们考虑让每个城市都能供上足够的水,首先假设110吨全部用来解决这20个城市的用水问题(其中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尽量均衡”的意思就是说让更需要水的城市多得到供水。由此为了更好的分配110吨水资源我们分别预测2010年的人口,工业情况以及服务业情况,再假设人均生活用水量,万元,服务业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均保持不变,即可预测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的情况,再根据相加求和即可得到该城市总用水量,再根据求权重依次分配。

2.3问题二分析

由于各城市的基本状况和自然条件不同,对相同的供水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要注意到,每个城市的工业和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受产业规模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制的增长这一特点,我们采用logstic模型进行分析。工业产值及其服务业均可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

三。模型的建立

3.1预测2010年人口的模型

3.1.1模型的假设

1)假设各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不变。

2)假设个个城市间人口数相对平衡,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3.1.2符号说明

1)x(t)为第t年某个城市的人口数NG体育

2)r(x)为自然增长率,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1.4模型的求解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根据所给的数据依次求的全部城市的人口数。记为x=x(i,t)为第i个城市在第t年的人口。

将2000年看成初始时刻即,则2001为,以次类推,以2010年为t=10作为终时刻。用函数(5)对表3.1.1中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参数,可以算出可决系数(可决系数是判别曲线拟合效果的一个指标):

3.2预测2010年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2.1模型假设

1)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也按logistic模型增长。(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在前面是逐渐的变大,后逐渐变小这符合logstic模型的增长趋势。)

3.2.3模型的建立

把上面第i个城市第t年的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分别记为I(i,t){industry}S(i,t)[],则把第i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模型中的x(t)改写成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3综合调水问题

3.3.1模型的假设

1)个城市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2)假设个城市人口,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增长率保持不变。人口用水量不随时间变化,工业万元增长用水不变和服务业万元用水不变。

3)水只能一次性利用,不考虑循环利用。

4)个城市都处于缺水状态,都从外地调水,之间并不存在互不调水的问题。

为了使最大限度的使该地区的经济达到快速发展即

已知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服务业用水分配时所占的比例0.4,0.38,0.22

所以得

我们将人的生活用水按个城市所占人口平均分配,即

设人均产值为k则

(其中x为工业产值,y为综合服务业产值,rwei人口数)

设第i个城市的人均产值增加为

令为第i个城市在第n年的人均产值

(式中的n不是次方,而是第n年的含义)

设c为贫富差距,(一常数)为起初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C定义为

为了不使贫富差距拉大我们要求

则得到一个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

然而,我们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综合服务业对水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们的出了第二个模型如下

3.3.4模型二的建立

三者对单位体积的水所带来的污染程度(污染后单位体积的水的净化费用)分别记为,则总的污染损失

四。模型的求解

4.1生活用水的分配

生活用水我们按人数平均分配已知生活水的比例0.40,则

五。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5.1模型的检验

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发现人均产值在变小,人民生活用水质量不会差异很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5.2模型结果分析

结果较为准确,到2010年20个城市工业调水最多的是第20个城市

六。模型优缺点分析

6.1模型的及其不足之处之处

模型一中按城市人口平均分配生活用水,虽然有所不足,但是能化简问题,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模型一可以看成模型二的特例,当很小时,可以忽略。的值要具体分析应用,由于地域不同可能会不一样。

模型没有考虑增速变化的情况,而且没有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在全国实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相信的值会越来越小。

6.2模型的优点

1)用logstic模型人口,预测工业和服务业较为准确,因为增长率按照时间在降低,就像美国的经济一样,总有一天会出现停滞状态,也就是说增长了最后会变成0,但是不是说绝对的这只是一个阶段的变化而已。

2)本模型考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用单位体积净化的成本来表述污染的程度,此处为本模型创新之处。

七。模型的改进

7.1关于2010年个数据的预测

可以用灰色系来预测2010年的工业产值及其综合服务业总产值,由于计算复杂所以采用简单的logstic预测。

7.2关于线性规划模型

计算过程中遇到了的的大小,可已经一步修正。

7.3运算运用矩阵

可以用matlab7.0直接求出二十个城市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姜启源等,数学建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錬,当代数学若干理论和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水利资源公报2009https://www.niubb.net/fanwen/daquan/WaterRes/2009

[4]刘昌明,21实际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M],2004NG体育

[5]邢飞等,“南水北调“水的分配方案[JA],北京:东北水利水电报(第25卷271期)2007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以来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论现状的考察,指出未完成状态下的当代文论建设所面临的困境,着力探讨传统文论现代性转化的可能途径,并对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思考。

中国当代文论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构成:从时问之维审视,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地域区分而言,它同时包含西方理论和本土话语;而从理论结构来看,立场各异的观点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杂语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代不少文论读本中,包括由童庆炳先生主编、影响广泛的《文学理论教程》。细加考量,会发现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文论书写传统,因为可供当代文论书写者选用的理论传统本身就具有多重性:既有中国古代文论①传统,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文论传统(以苏俄文论为主要理论资源),加之西方文论传统,共有三种理论渊源。以三种理论资源为不同的坐标参照系,可以衍生出大量互相交织、形态纷呈的文论作品。虽然当代文论资源丰富,理论著作亦浩如烟海,但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仍处在进行时中,尚未形成严整有序的理论形态。对当代文论的全面梳理并非本文可以胜任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仅在于,为何在中国文论的当代话语系统中随处都不难发现对西方文论资源的借用,而中国传统文论资源的丰富内涵却未得到足够体现?因此,本文力图探究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论如何在他者的强大影响下获得本土特质,从而实现价值重建与风范再铸。

1当代文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形态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型,由此带来的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有学者在论及当代文艺的切身处境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在文学走向杂语和杂体的过程中,中心意识形态话语失去了权威性,民族语言失去了神圣性,审美话语不再雄踞于其他语言之上,艺术也不再有固定的法则,等级制语言关系在走向解体,生活与艺术既有的联结和界限在断裂。一切都在由中心走向边缘。”处身于此种文化背景中的当代文艺理论,亦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转向:研究主体开始由意识形态变为形式结构进而到观念解构,研究对象从单纯的文学性、审美性演进到(大)文化性、社会性。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不同学科的互融互渗,使得当前的文论写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言说品格一那种非独断的、非个体中心化的特征极为鲜明。

以上情势,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身处的全球化语境息息相关。新时期以来,大量西方文艺作品、文艺论著被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内,从作家创作到文论建设,可以说都处于西方思想(潮)的深刻影响之下。当代作家余华曾坦言,“我们这一代作家开始写作时,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翻译小说,古典文学影响不大,现代文学则更小。”推及至文论领域,荫蔽之风更甚。因而有偏激者称,中国没有文艺理论,通行的概念和范畴,没有几个不是洋化了的,2O世纪的文艺理论不过是西方文论罢了。

诚然,20世纪西方学者在文论领域成就卓越,委实不可小觑,学界也曾公认上个世纪为西方文论的世纪。因此,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即从上世纪8O年代开始,西方文论主潮便轮番进人中国当代文论的书写中。在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四个维度上,法国传记批评、精神分析与后精神分析、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象学文论、解释学文论、接受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后殖民、新历史、女权主义、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等等都在文论界占据一席之地,学界不仅有多种译著出版,同时也产生了相当规模的研究著作和论文。

先哲有言“过犹不及”,因理论缺失而导致的异域理论直线乃至长线输入,造成了一个颇令学人尴尬的局面:长久以来,在中国当代文论界,处于学术前沿的往往不是本土原创性理论,而是西方新近盛行起何种主张,便译介何种理论,举凡弗洛伊德、荣格、拉康、什克洛夫斯基、韦勒克、沃伦、罗兰·巴特、巴赫金、德里达、胡塞尔、伽达默尔、姚斯、马尔库塞、福柯、杰姆逊、哈贝马斯、赛义德等等西方学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充塞于各种译著与专论之中,几乎湮灭了传统文论原本就极微细的声音。

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频频引进西方文论资源一方面表明了中国文论界革新与超越的愿望,但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当代文论书写者自身的文化弱势心态与言说焦虑。上世纪8O年代初,国门大开,随着经济改革的风生水起,文化专制的坚冰开始裂破——学界引发了第二次大规模外国作品译介热(第一次是“五四”时期)。当时,不少文学理论工作者在反思同时,深感我国文学理论的落后,“文学理论落后于文学创造,这在各国的文学史上,都不少见,但像我国近半个世纪来的落后状态,实属罕见。”。因此,在又一次的西学东渐之进程中,学者们面对大量西方文论典范,欣喜若狂,继而不假思索的统统“拿来”,丝毫未考虑到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可以说,是自身的匮乏导致了资源引进时的盲目和之后的“消化不良”。因为2O世纪文学理论复杂多样,学派纷呈,分立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二条主线之列,并由此形成迥然不同的文学理论。更为关键的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道永远也无法填满的鸿沟,再新颖再坚实的西方文论体系都不可能成为解读中国文学的万能钥匙。忽略了本土文化问题,避而不谈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内在冲突,一味追“新”逐“后”,理论跟风,话语模仿,在看似热闹的众声喧哗里遮蔽了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疑是不明智的。

是故,我们认为,只有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发现差异价值,才能导向正途。因此,首先理应破除心理上的误区,耐下性子总结本土经验而不是一概“拿来”。种文化只有回归到民族本位,才不至于患上“失语症”。由此而论,当代文论建设者至少要有勇气面对双重压力:一方面维系起本土文化命脉,传承传统文化精粹;另一方面重新接受一整套西化知识体系,在迥异的思维方法、叙述习惯之间找到合乎当代品格的言说风范。正视当代文论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在吸纳他方文化先进成分的过程中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使中国文论改变单纯受动方的位置,增强本土的、当前的问题意识,增添理论的原创度,在民族意识和全球视野中构建与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关系,才不失为长远之计。虽然现有的庞大文论体系和纷繁的各派学说已经建构起一个漫无际涯的公共知识场,然而并没有哪种权威话语能够独占唯一的合法地位。既有理论框架无法阐释并穷尽纷杂的文学现象,文论写作主体也不再可能寻求到唯一的“真知”,而是力图创造从多种角度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各方碰撞和交往中不断吐故纳新,实现传统文论的现代性转化实为当务之急。

2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

“当代文论建设到底如何进行?在我看来,我们还得在原有的文化、文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意识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论的民族文化身份诉求之后,当代文论的书写势必转向传统文论领域寻找再生资源。当然,我们首先要了然于心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是否还依然熠熠生辉?那些蕴含着无数情思的妙悟是否仍具有理论的合法性?令人欣慰的是,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传统文论中那种开朗宽阔的包容心态、有无相生的辨证思维和流转如意的审美境界都是当代文论建设不可多得的宝贵品质。然而,对比当下,我们看到的却是传统文论的边缘化处境:一方面它是当代文论创生的资源之一,亟待开发;另一方面它在当代文论书写中只是被零星引用,尚未内化为有机的组成。作个不恰切的比喻,宛若一个纨绔子弟拥有祖上广漠田产,却不思经营终日求乞般讨生活。这样的情形着实令人哑然,发人深思。

因而,如何有效地实现传统文论的现代性转化成了学界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那种试图仅仅依靠传统文论的既有概念和范畴来构建当代文论框架的想法已不切实际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秉持双向的开放心态,向中国传统和西方新知同时敞开,才不致失于偏颇。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恰恰呈现互补的状态,那么为何不融会东方智者的禅心妙悟与西方哲士的新锐视角,在古老的概念范畴中注人现代新义,汲取异域有效理论内涵,扬弃艰涩的语言外壳,实现中西合璧、优势互补?在这一点上,曾有学者提出通过中西互补来把“评点妙悟”式的古典形态转换成“理论批评”的现代形态,也有学者提出诗学模式转换,即“由传统认识论诗学向语言论诗学转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然而,只有在对古代文论范畴进行原意阐释、语义澄清之后,才能为其注入新意,所以原典校勘、版本考证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文论典籍的创造性诠释是传统文论转换的重要步骤和基础性工作。在现代诠释的文本新解中,至为重要的是用现代眼光筛选与现代知识的阐释。即在现代意识的统摄下重新估定古文论中有价值部分,加以现代化阐释,达到与当代文论的沟通互证。在传统的训诂、考证的实证性研究之外,避免平行比较的牵强比附,既不固守中国传统文论的本位,也不把西方新学说当作理论出发点。不惟古,不惟洋,在经由现代眼光打量之后,发掘二者的相通之处,以期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对话、交流中,显示双方各自理论品格的高低上下,继而确定各自在总体理论格局中所处的层次与地位。

勿需赘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中国传统文论资源成为新的知识积累,让其在获得现代阐释之后介入当代文论的书写背景,更重要的是要使古代文论成为有效的精神资源,浸染文论写作者的精神气质。钱中文先生就认为,文学理论的创新,应该面向人的精神建设。中国传统文论中所体现出的生命热情、智性表述和知性体验理应在当代文论书写中被激活和苏生。依照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每个民族的文化深层结构里,都蕴藏着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来自个人经验以外的,通过遗传、继承,以原型的方式成为第二精神系统的部分。可以断定的是,某些独特的文化记忆,只能是属于一个民族的。

张少康先生指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贯穿始终的最突出思想就是:建立在‘仁政’和‘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先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也就是‘为民请命’,‘怨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精神,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论所不能提供的,它们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瑰宝,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区别于他者的标识符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深厚基石。

另外,中国古文论话语系统属于文人修辞,清丽晓畅,不仅具有理论思维层面上的意义,本身也蕴含丰富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一些代表性著作如《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在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几可等同于文论作品本身,鱼跃鸢飞,羚羊挂角,诗意禅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将传统文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将之作为完整自足的体系呈现出来。在古代文论的整体构成中,除了少量文论专著有着相对完整谨严的逻辑性架构之外,绝大部分都散落在诗话、词话、序跋、信札、书论评点当中,如脱线的珠玉,散落各处。事实上,中国文学理论在干余年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传统的、代表东方美学特色又与西方极不相同的潜在的理论体系,只可惜在“五四”以来的八十多年里被中断了。当然,传统文论的体系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当代文论书写者展开积极思考和反复论证,限于主题和篇幅,这里不作展开讨论。

“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满足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数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刚刚满足后,往往会迅速产生另一个欲望,这是贯穿整个人一生的特点。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求层次是按照其优势或力量的强弱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在马克思看来,认识人的问题,应该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从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分析人及其社会生活的本质,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人的存在有三种形态: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形态。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的比较分析

1.两者的相同点

(1)两者都把人的生理需要作为最基本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那么他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也把人的生理需求放在首位,紧接着就是安全需求,这两种需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的保证。在这两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无视或者把其他需求推到后面。

(2)两者都注重人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一个人,他必须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把每个人的力量都集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完成个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的活动。社会和国家,就是人们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性主要表现在人是有目的地活动的,人的活动是满足自己需求的活动。也正是人是有意识的,个体才会意识到社会的重要性,自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作为社会的人才能存在。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而且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人的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马斯洛指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下,人就开始有了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人的这两种需求的实现要依靠他人的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人必须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包括家庭、单位、民族和国家的各个群体。

(3)两者的最高需求层次——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相似度

“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高和终极目标。在人类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性”形态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类开始进入了社会。这时,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恩格斯指出:“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就相同于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显得十分强烈。为此,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会围绕这一需求而展开,进一步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达到自由王国的实现——即社会的实现,那时,人的体力、智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也就越来越进步和完善,人的全部潜能都可以得到完全的发挥,呈现一种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景象。(4)两者都认为人的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里的新的需要是人类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社会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而马斯洛所阐述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这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要梯级结构,或叫金字塔结构。(5)两者都认为各个需求层次是同时并存的,反对将需求层次顺序机械化

马克思和马斯洛都认为,人并不是在低级需求完全得到满足后,较高一级的需求才会出现。而是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一级的需求在人类的需求层次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低级需求并非消失,而是由原来的主导、统治地位变成从属的地位。

同时,两者都反对将需求层次顺序机械化理解。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历史是具体的,因受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体需求的发展必然呈现差异,需求顺序发生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人的行为除了受需求的影响,还受到信仰、价值和理想的支配。例如无产阶级,他们以牺牲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生命)来追求全人类的解放。马斯洛也曾特别指出,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他说:“迄今为止,我们谈的似乎这一层次是个固定顺序,但实际上它并非我们认为的那么刻板。确实多数人都把这些基本需要视为基本上遵循我们业已指出的那个顺序,然而却有许多例外。”他曾列举了七种例外的情况,并分析层次顺序发生变化的种种原因,包括信念、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价值等对人行为的影响。

2.两者的区别NG体育

(1)两者研究需求的角度是不同的

马克思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研究人的需求问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起点必须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生产,二是需要,三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将需求作为社会历史的起点来考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关注和分析,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性变革。

马斯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需求问题的。他的需求理论是作为心理学说史上“第三思潮”而存在的。他从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开始,研究人的需求,即“似本能”的需求,目的是要构建出人类行为的动力结构,探索出人类需求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较马克思的需求理论而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更细微、更具体、更人性化。

(2)两者研究需求理论的方法也不相同

马克思研究人的需求理论是从人类这一角度来切入的,即把人作为一个类、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这一整体系统来看待。他首先考察人类这总的系统的需求发展过程,认为人的需求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需要引起生产,生产满足需要又引起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生产离不开需要,若离开需要,生产就失去了目的、失去了意义。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要将经历生存、享受、发展三个阶段。尽管这三种需求在每个社会中都存在,但其主导地位却由社会的发展而由低到高不断转移。马斯洛研究人的需求理论是从个体出发来研究的。他认为:一个更普遍的心理学应建立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即对人类中不断发展的那一小部分人进行研究。这些人是人类中的典范,他们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他们有最基本的需求,但他们在充分享受这些需求满足时,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正是从一般的、人类普遍的需求层次来建立他的需求理论的。

2、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3、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所以要简洁、概括。

4、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

5、绪论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本论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结论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NG体育

上一篇:NG体育:网站建设哪家公司比较好?

下一篇:NG体育:关于公司劳动合同模板合集(通用31篇)

资讯 观察行业视觉,用专业的角度,讲出你们的心声。
MORE

I NEED TO BUILD WEBSITE

我需要建站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